原华中理工大学简介


    华中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,地处“九省通衢”的湖北省武汉市,座落在市区内第一高峰――喻家山南麓,与烟波浩淼的东湖相邻,校园面积4200多亩。

    华中理工大学(原名华中工学院,19881月改为现名)建立于1953年,是一所与新中国一同迅速成长起来的朝气蓬勃的高等学校。经过40多年的建设,华中理工大学已从单一的工学院发展为以工为主,理、工、文、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。从侧重本科教育发展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,兼有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模式,从以教学为主发展为既是教学中心,又是科研中心,学校的教学质量、学术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提高。40多年来,已为国家培养了约10万高级人才。

    现在学校已初步建立了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,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。截至199912月底,学校建筑面积81万多平方米;在校学生23000多人,其中研究生3850人;在职教职工5660余人,其中教授、研究员473人,副教授、副研究员1001人;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,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,博士生导师255人;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,其它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0个,总覆盖博士学科点41个;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74个硕士点,41个本科专业。有一批设备先进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,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,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,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,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、国家级基础教学基地2个;我校还设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(CERNET)华中地区网络中心、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(武汉)、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;学校图书馆藏书225万多册,其中中外期刊近2万种。

    学校坚持从严治校、严活结合的方针。校园内学术空气活跃,学风、校风良好。近年来,学校大力推进课程体系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,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。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和实践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,建立并在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体系,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。

    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教育思想大讨论,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思路,即:“育人为本,三足鼎立”,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,具有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;依照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组织教学,创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科研成果,提供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和重大影响的一流服务,构建教学、科研、产业化协调发展的模式。

    学校在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、高新技术研究的同时,集中主要科研力量开展经济建设、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,并取得了显著成绩。1991年以来,学校完成了国家基础研究计划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高技术计划项目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、国防科技计划项目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市计划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2277项,其中1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68项,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36项,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7000多篇。“八五”期间,在国家三大科技奖获奖项目排序中名列全国高校第七,其中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名列第二。目前,学校在激光技术、数控技术、模具技术、智能制造、优化设计与CAD、信息存储、图像识别、能源技术、通讯技术、生物工程等方面已形成综合优势,在国内相应研究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。

    学校坚持对外开放政策,十分重视国际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,已同国外6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、公司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,目前已有近200名国外知名教授(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)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、教授,接受了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。

    1994年学校在全国第一个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组织的对直属高校的校园、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大检查,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特别奖,且是获得特别奖的唯一学校。

    1995年,在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中,名列第九,受到国家教委表彰。同年,学校顺利通过了“211工程”部门预审,成为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单位。

    1996年,学校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,被评为优秀。

    1997年,《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》显示,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名中居第五位,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九位,在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八位。

    1998年《中国高等教育评估》第二期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,学校名列第七。

    1999年《中国高等教育评估》再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,学校名列第七。

    1999年学校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(SME)颁发的“大学领先奖”。

    江泽民总书记在学校建校40周年时为学校题词:“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,建设第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”,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。1998年,在建校45周年时,学校确立了第三次大发展的战略目标:“在今后20年内,切实增强综合办学实力,把华中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大学。”第三次大发展的发展模式可用“五个转变”来概括:向学科综合化转变,向学研产协调发展转变,向本科生教育、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重发展转变,向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转变,向国际化转变。现在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努力奋斗,朝着这一宏伟目标前进。

 

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,建设第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